Skip to main content

Stories

darkgrey background

07/09/2023

专访Archiland筑土国际:韧性城市设计不是终点,人的需求才是核心

专访Archiland筑土国际:韧性城市设计不是终点,人的需求才是核心

1

黄昏,在北京安定门附近的一条胡同里,阳光以不规则的块状呈现在深灰的墙面、砖红的大门以及微白的水泥地面上,在透澈的亮光中,居民缓慢地走着,仿佛将时光定格——然而在时间中,这条胡同并非一成不变,它和城市中其他的有机体一样在不断进化。

在胡同里,有一家国际化设计公司ARCHILAND 筑土国际的北京办公室。他们拥有近300名拥有不同国籍、文化及专业背景的设计人员,提供包括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以及景观设计在内的一站式服务,完成了如马累新首都、中新生态城核心区、南京零碳灯塔等知名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其青龙胡同项目曾在2018年的第16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城市馆展出。据ARCHILAND 筑土国际的首席建筑师Olivier Vignes介绍,正是在参与北京城市更新实践的过程中,ARCHILAND 筑土国际搬进了胡同,在这里能更好的理解北京的脉搏。

1

马尔代夫马累新首都规划

 

1

中新生态城核心区规划

 

Olivier Vignes 在欧洲和亚洲拥有近20年工作经验,在建筑设计方面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他的工作方法严谨,倡导以环保为本,在不同领域、多元化团队的领导合作中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因此,对于如何在城市层面增强韧性这一议题,Olivier的见解并非纸上谈兵,而是都基于他在众多项目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

 

如何打造韧性城市?

当今世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以及其他潜在危机的出现,通过在各种层面提高城市韧性已成为全球城市保护居民的优先任务。Olivier Vignes认为,要打造真正韧性城市,需要在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采取具备远瞻性的、系统性的整合型方案。

建立韧性涉及“全社会”的整体努力。其中的一个关键是,需要促进政府机构、企业、非营利组织、学术界和社区之间的跨部门合作。通过知识共享、专业互补和资源整合,城市能够制定出全面系统的适应性策略,充分考虑城市不同系统之间的关联性。例如,新加坡政府在推广韧性城市建设中充分的利用了BID模式进行场所营造。

 

如何看待建筑设计的韧性?

在Olivier的理解中,城市的构成是“层层叠加”的矩阵,而并非一个单一的平面,在这个复杂的系统又包含各个系统,因此跨学科的规划和设计是为城市这个不断变化的有机体在危机中保驾护航的重要手段。

建设抗灾韧性不仅仅是保护城市财产让基础设施免受破坏,也是一个改善社区、获得多效益、提升生活质量的机会。通过进行适应性改造,恢复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增强公共领域的功能。因此,整体性和系统性地考虑基础设施、公共领域和建筑非常重要,要“软化”工程思维,采用灵活的低碳和生态环保的方法,考虑环境影响,着眼长期韧性。举例来讲,新八大里开发时的韧性原则(水环境)让建筑与环境最大化的统一。

就具体的策略而言,Olivier表示,基础设施的灵活性和冗余性(redundancy)非常必要。基础设施的韧性体现在,当某些部分发生故障时,基本服务也能继续运行。以交通系统为例,可靠而多样化的交通系统能够减轻交通中断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保证了危机期间的交通流动性。公共交通、自行车基础设施和步行网络都有助于形成有弹性的交通系统;电网建设采用微电网和可再生能源等方式也能够实现备用。

一个具有韧性的城市应当做到未雨绸缪,采用多种方法应对各类型灾害,确保城市做好应对各类挑战的准备。从本质上讲,一个有弹性的城市就像一个强大而灵活的城市有机体,即使面临重大破坏,也能恢复并继续发挥作用。韧性不仅仅是反弹——它还包括从经验中学习和改进未来的战略,以更好地应对类似的挑战,甚至比以前更好。

1

天津拖拉机厂地块城市更新

 

由Archiland筑土国际于2012至2018年开展的天津拖拉机厂地块城市更新就是生态友好城市更新的一个良好范例。从宏观角度来看,天拖老厂区的改造,从“厂”区、“厂”房到“场”地、“场”所,是整个厂区实现从工业生产厂区到城市活力场所的转型。

具体而言,一方面,厂区的生态基础设施被重新利用,自然资源形成海绵城市系统,另一方面,天津拖拉机厂老厂区划分为四大片区,均由不同配比的住宅区、商业区和保留的厂房地块所组成,形成了多业态混合使用的活力街区。因此,通过对空间格局、生态资源多种元素的组合,天津拖拉机制造厂地区最终保留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新中国工业特色文化网络。

建筑设计是韧性城市设计的最小单元,通过使用低碳材料和最小化能源需求。Archiland筑土国际设计的南京零碳灯塔是中国首批运营的零碳建筑之一,展示了被动设计策略与主动系统相结合可以取得惊人的效果。建筑的内部空间由圆柱体体积确保,而折叠的立面有助于控制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热量增加,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供暖、制冷和人工照明的需求。

 

尊重人性才是韧性的根本

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曾经说过,“城市并不是机器,也不是艺术品,它就是生活方式。”而生活由人创造,因此城市规划的核心始终不能脱离人的需求。Olivier也不断强调城市规划需要以人为本,“通过提供公共开放空间、完善社会服务、灾害准备和社区包容性,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对危机的应对能力。” 由此可见,提供以人为本、针对系统互联的适应性城市策略,是应对这个变化莫测的世界、建设可持续未来的关键所在。

韧性城市规划需要以长期的、灵活的方法将人与城市系统深度融合,从而使城市能够提高适应能力,积极面对不断演变的风险。提高城市宜居性是任何适应性城市设计的重中之重。其中一些关键点包括,提供广泛的公共开放空间与绿地,通过引入新的低碳出行方式,可以使街道回归人们,成为有吸引力的城市社交场所。因为绿地网络不仅是城市韧性的框架,也是身心疗愈的空间,还能够使生物多样性回归城市。

从社会公平和社会服务上看,需要确保弱势人群获得资源和支持,配备良好的医疗保健设施以及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与此同时,开展有关城市韧性的教育活动,让居民了解可持续生活方式,了解未来的挑战。除以上之外,保护文化遗产也有助于培养社区认同感和城市归属感,可以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区凝聚力。

对可持续知识和习惯的教育对于让人们围绕有韧性的城市价值观也很重要。在丰富的植物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环境中这样做会更好。由Archiland筑土国际设计的畈畈畈生态农园是在北京获得可持续文化丰富经验的地方。基于循环经济和设计原则,畈畈畈能够在城市区域内产生新的生态传统。

1

畈畈畈生态农园生态游乐场

 

尽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需求可能有所不同,Olivier仍认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基础设施、保障社会公平以及培养社区向心力等原则具有普遍价值,提升城市韧性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共同目标。因此,韧性城市的规划若要落实进入不同文化区域中,还需制定本地化的策略,充分和当地社区有机结合,创造一种与自然、与人的真实需求相和谐的环境。

 

专访 Olivier Vignes

Q: 您如何定义韧性城市?韧性城市应该具备哪些具体的属性表现?

A: 韧性强的城市能够预测各种突发事件,并能迅速应对、适应和恢复。城市韧性的实现需要三个关键属性相辅相成。首先需要缓解(日常损耗/自然灾害)对城市可能造成的冲击,例如采用低碳方针,从化石燃料转向可再生能源,或通过植树造林和重新造林加强碳固存,从而减少碳排放足迹。其次是需要增强的适应性,抵御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利用自然和人工遮荫以减少热岛效应的影响,以及调整在必要情形下的应对方案。

除了缓解和适应外,韧性也需要城市的转型能力,即不断维持一个能够迭代发展的灵活而强健的城市有机体。城市需要将韧性转化为对人们的积极影响,创造就业机会、改善社会基础设施、创造令人愉快的公共领域并构建起具有生态活力的社区纽带。

 

Q: 在全球极端气候频频出现的当下,城市可以通过哪些具体措施去适应气候的变化?

A: 将气候适应性整合到整个设计过程中,从构思到实施和运营,考虑各系统(如能源、水资源、交通)之间的依存性及其如何受气候变化影响;灵活的建筑设计可以适应变化的需求和不确定性,如模块化设计、可适应的空间和建筑布局;结合公园绿色廊道、城市农场、屋顶花园、透水铺面的自然解决方案在雨水管理、减缓城市热岛效应、提升城市自然美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提升基础设施和用抗灾材料增强建筑可以减少洪水损失;

在易洪患地区,建筑和基础设施设计需高于预期洪水水平,以防止未来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的破坏;选择耐候和抗灾建材如使用耐温变化、耐湿及其他影响的持久材料和气候适应型材料;使用高效技术减少碳排放和建筑能需,设计节水系统保证可持续用水;考虑气候变化对基础设施和建筑使用寿命的潜在影响,制定维护方案,实施监测系统跟踪气候适应性功能的表现。

 

Q: 您如何看待打造未来韧性城市时需要面临的挑战?

A: 建立韧性城市需要有全局思维、整合思维和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以灵活的城市规划来适应不断变化的条件,而不是固定不变的设计。韧性规划可以帮助城市预见不同的、潜在的气候未来,并做好准备。从长期来看,可持续的生态环保设计对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Q: 韧性城市规划中如何思考人的需求?

A: 人的需求是适应性城市规划的核心。从基础设施、交通、住房到社会服务和自然环境,这些都在相互作用,并跨越了不同的城市空间尺度以加强协同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多种选择来提高城市的宜居性。韧性城市设计不是终点,也不是单一组件,它是我们推进生态城市的重要工具,会贯穿城市发展的整个过程。

查看更多资讯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