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全球设计大会

darkgrey background

亚洲范围内极具影响力的前沿论坛活动

 

“设计上海”自创办以来,设计上海设计论坛板块一直是亚洲最具权威性和活跃性的设计交流平台,凭借其深远的影响力,已成为全球设计界思想碰撞与创新交流的重要舞台。2025年,论坛将迎来全新升级,正式更名为全球设计大会,并以“人性化设计”为总主题,开展为期三天的深度讨论。论坛将围绕六大分主题展开,邀请来自全球设计领域的顶尖思想领袖与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索设计如何塑造未来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购买门票        赞助咨询

2025年度全球设计大会主题

人性化设计

十二年前,首届设计上海横空出世,肩负起独特的使命,致力于弥合中西方设计之间的文化差异。彼时,中国消费阶层的崛起催生了对西方风格的产品、室内设计和建筑的旺盛需求。这股浪潮吸引了众多西方企业纷纷前来参展,西方设计和建筑界的“巨匠”们也争相发声,渴望面向中国观众,捕捉这一尚未完全开发的市场中蕴藏的巨大机遇。

在中国,变革的速度令人瞩目,短短半代人的时间,情况已经悄然发生改变。如今,中国在创新、独创性和 发明方面引领世界,西方则愈发希望以更深层次的方式进行交流。世界顶级的建筑设计公司都已进入中国市场,同时中国“大牌”建筑事务所也在走向西方,这绝非偶然--更不用说当下各个层面最令人兴奋、最具突破性的设计工作,正是在中国发生的。

在过去的一代人中,气候变化、可持续性和碳减排的紧迫性已经深刻影响了全球,尤其是中国,以其独特的速度推动着这些议题。然而,在对再生设计与施工、可重复使用的组件与材料以及循环经济的需求之后,人类正在迅速迈向新的方向,人们不仅仅是在购买和使用方式上发生变化,更是在行为和生活方式上发生转变。 如果我们不从竞争转向合作,就难以存续下去。

正因如此,我们自豪地宣布“设计上海论坛”升级为“人性化设计”——全球设计大会。在此,我们聚焦于设计的力量,不仅是改变世界,更是改变我们自身,改变我们的行为。三十多年来,那些关注可持续发 展的人们一直在说: “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却并未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人性化设计”将探索如何重 新定义设计,如何从竞争转向合作,如何将我们的努力奉献于更大的福祉,如何设计我们自己——以及如何保护我们不被机器所取代。

凭借设计上海的全球影响力和声誉,我们进入了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全新时代。世界上再没有比这里更好的平台来讨论、探索并达成关于我们将去往何处、以及到达后该如何行动的共识。

2025 年 6 月 4 日至 6 日,“人性化设计”--全球设计大会,不容错过!

 

 Aidan Walker,

“设计上海”论坛总监

六大核心议题

第一天 上午

家、城市化 /乡村化、文化与社区

城市与乡村的“家”:在城市主义与“乡村主义”的博弈中,城市需要与自然建立关系。此外,城市的新理念必须包 含社区的新理念; 这如何影响城市设计和住宅设计?

第一天 下午

家的感觉、隐私、文化、情感与宁静

零售:书店是一个人们慕名而来礼拜的场所。在一些不太可能的乡村偏远地区,书店往往作为一个私人提升的空间。

酒店业:“家的感觉”意味着身心健康,以及与自然界和材料的连接。这是为宁静而设计——同时情感也成为设计的功能之一。

第二天 上午

工作世界,可持续,基础设施和社会变革

大型办公楼开发、融合当地传统或自然世界的基础设施,以及响应并激发社会变革的工作场所设计。此外,一座节能建筑本身就是一份绿色宣言。

第二天 下午

文化、工艺、传统与现代性在城市与乡村中的对比,材料与工艺是社区的核心

两座融入自然和古典建筑元素,提升精神并驱动行为的文化建筑。地方手工艺形式和材料中的身心健康;乡村设计将艺术、建筑和自然融为一体。

第三天 上午

未来、材料、科技、响应性建筑、作为功能的人类情感

人工智能会让我们变得多余吗?我们拥有机器智能,但我们拥有机器伦理吗?科技的奇迹如何促进情感共鸣——快乐建筑?

建筑会了解我们、与我们对话、说服我们购买东西吗?科技是在加强还是破坏我们与自然的联系?人工智能如何服务于可持续发展?而随着人工智能驱动的艺术,我们如何在没有边界的世界中占据一席之地?

第三天 下午

沉思、平静、宁静、内在空间

各种形式和规模的“振兴项目”使用不同的材料和形态,响应其环境并提供精神上的滋养与避难。一座简约的花园凉亭、一座奇异漂浮的教堂、一间简洁到几乎没有人类足迹的画廊空间、一座引发中国建筑传统的度假酒店——所有这些都展示了我们这个充满媒介喧嚣的世界对人类宁静与安慰的需求。

2025 论坛日程

6月4日

Loading
04/06/2025
  1. 我们非常自豪地向您展示一份尽可能详尽的全球调查报告,其中的设计代表并表达了对人类--或和谐--的新理解。社区理念、能源、基础设施、传统与现代、工作、休闲与家庭、文化、福祉、零售、数字革命、机器智能、材料......不胜枚举。
  2. MAD 副合伙人傅昌瑞以优雅的方式,从规模、遗产和对人们生活中关键转折点的应用三个方面,探讨并解释了在北京传统胡同住宅社区进行的令人惊叹的干预,将一座 18 世纪的北京四合院建筑改建成一座色彩斑斓的幼儿园,使其与城市的历史肌理融为一体、 拥有 4000 户的大型百子湾社会住房项目,以及最近位于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地区的 ZGC 国际创新中心,该项目将自然和历史与现代性和技术进步融为一体。
  3. 阿布扎比 Pixel 项目的设计旨在挑战豪华优先于社区的类型。Pixel 的设计理念是让住户能够在户外活动,并与邻居成为朋友,从而营造一种愉悦、环保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4. 演讲将介绍《C40绿色繁荣社区全球指南》报告所提出的绿色繁荣社区建设的两大支柱性目标、十大设计方法,并介绍国内外相关最佳实践案例。

    主要观点包括:

    1.社区类空间可以称为城市迈向碳中和的催化剂和加速器。

    2.社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同时实现“绿色”(净零碳排放)和“繁荣“(以人为本、韧性、活力)两大目标。

    3.建设“绿色繁荣社区”,需统筹考虑以下十大模块:绿色建筑与能源、清洁建造、以人为本的交通、互联互通、循环资源、绿色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绿色经济、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包容共享。

  5. Easyhome 黄冈垂直森林城市综合体定义了一种新型绿色建筑,其特点是开放式阳台和封闭式木廊交替出现,并以可自由生长的乔木和灌木为点缀。

    垂直森林改变了居住空间的质量,让人们有机会体验城市空间,同时感受被大自然包围的舒适感。

  6. 凤凰城是英国苏塞克斯郡的一个可持续街区开发项目,一位参观者说:“这看起来像是未来的开端”。凤凰城主要采用可持续木材建造,以可再生能源为动力,旨在鼓励共享文化,是一种全新的再生方式,可用于打造场所、建设社区,以及创造富有成效的循环型地方经济。

  7. xian Architects 的玉米地住宅和小河边住宅,是对人自身的古老起源、文明传统、当代语境、自然在隐藏的初步思考和行动。建筑作为景观的眼睛、环境的耳朵、信号的喇叭和倚天地的造物,深度涉及人与建筑如何站立、与风土如何共存。Xian Architects 重新设计了传统的郑坊庭院式布局,与景观和社区融为一体。

    “建筑师说:“建筑成为景观的眼睛、环境的耳朵和信号的号角。”

  8. 书店是一个个人空间--是一座大教堂,是一处乡村隐居地,是一段历史。TAO 的山顶书店俯瞰怒江大峡谷,而他们的巍山崇正书院书店则重新利用了一座有 500 年历史的书院。X-Living 的天津钟书阁书店使用了 40 万块定制设计的砖块,创造了一个不断上升的连续空间。

    “设计旨在模糊建筑的物理边界,”负责人李想说,暗示知识和认知的边界是模糊的,但精神内核是清晰而坚定的。

  9. AIM 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壮观的脊柱度假村就像一个生态系统集群,出现在乡村的土地上。既宏伟又亲切的亲生物设计动态地平衡了建筑、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在创造本地化联系的同时将全景尽收眼底。

    萨夫迪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新加坡 EDITION 新酒店融合了奢华与现代主义,其核心是与自然的无缝融合。从空中公园到下沉式花园,随处可见开阔的视野和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酒店的中心是一个木甲板花园庭院,由浅浅的黑瓦水池和热带植物构成。光线洒满走廊、植物温室和公共空间,营造出一种宁静的逃逸氛围。

6月5日

Loading
05/06/2025
  1. 1. 占地 185,000 平方米的 OPPO 深圳总部既为这座城市服务,也为这家中国领先的智能手机制造商的员工服务。大面积的中庭空间、无障碍楼层、充足的自然光线和社交空间都能激发员工的参与性和自发性;该建筑还通过公共步行道、商店和画廊与城市相呼应。

    2. 中国领先的可再生能源公司 CECEP 的上海总部为上海树立了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标杆。三座塔楼与一个公园相连,直接与城市相接,在自然环境中创造了新的公共空间。

  2. 中兴通讯的新总部 “深圳浪潮”:独特的设计被想象成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体,能够产生创新、前沿理念以及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一条蜿蜒的对角线 “波浪 ”贯穿整个建筑,将多个楼层连接起来,将建筑从地面抬起,并从屋顶向上延伸。这一关键元素成为贯穿整个建筑的一条开放式体验通道,可用于采光、观景和流通,鼓励用户在整个建筑内进行自发的交流。
  3. 屡获殊荣的成都天府新站体现了 TOD 原则,将交通枢纽作为城市生活的中心,通过三维功能布局,使铁路枢纽与城市融为一体。利用当地生态资源,将枢纽与自然融为一体;“筑巢引凤”,形成城市的人居客厅。
  4. 在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中,中国不仅带来了财富和巨大的消费社会,同时也使得原本留存于地方的独特而富有韵味的手工文化迅速被大规模生产的浪潮吞噬。通过UCCA陶美术馆的设计,探讨以下几个主题:

    1)大规模生产与手工艺

    2)在城市竞争中识别本地城市

    3)毕尔巴鄂效应(Bilbao Effect)与可持续城市发展

  5. 玉湖美术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良渚文化中礼器的代表——六器之首的玉璧。两个相互嵌套的玉璧圆环,寓意良渚与运河双遗文化联结,成为贯穿古今的纽带。从对不同时期的中华文化的呼应,到空间与市民的对话,建筑试图以一种全新的形式,打破传统博物馆的“边界”,寻找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契机。

  6. 期待已久的北京市图书馆是一座标志性建筑。这座玻璃幕墙建筑布满了高耸的树状柱子和伪装成山丘的房间,其设计目的是 “在 21 世纪重新恢复图书馆的相关性”,并旨在为这一类型建筑提供 “新视野”。Snøhetta亚太区总监Robert Greenwood说:"阶梯式景观和树状柱子邀请参观者举目远眺,将注意力集中在更大的画面上。“在这里,你可以坐在树下,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
  7. 我们的 “设计三重奏 ”环节将三座博物馆放在一起,每座博物馆都突破了文化机构公认功能的界限。Muda Architects的天府中医药博物馆被设计成一个巨大的太极图,即阴阳符号,代表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整体哲学;Aurora Design的大理山顶有风摄影艺术空间从当地景观中汲取灵感,建筑风格体现了山、水和建筑环境之间的和谐;UN Studio 的忠南艺术博物馆将自身 “内向外”,以充满活力的互动空间面向社区。

6月6日

Loading
06/06/2025
  1. 材料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已超越其基础功能属性,成为驱动创作的核心因素之一。材料即时代,建筑材料是凝固的历史样本。材料即感官,建筑表皮作为人体与空间的交互界面,正经历从结构围护到感官媒介的转型。演讲围绕一系列有关材料创新的建筑实践中,探讨材料的多重维度。
  2. Antistatics将北京威可多(Vicutu)门店的外立面设计成一系列相互交织的铝制造型,其创作灵感旨在模仿织物的结构。宣传文案中写道:“这是从数字领域中获得的片刻舒缓”,而这一设计是通过高度先进的数字化驱动设计与制造技术得以实现的。像这样的项目会引领我们迈向下一步 —— 人工智能驱动的 “自适应建筑” 吗?而推动这些技术进步的领域会是零售业吗?
  3. 这座占地 155,000 平方米的大型综合开发项目体现了Thomas Heatherwick开创性的 “人性化 ”理念,将商业裙楼与步行街、露台、露天广场、办公楼、公寓、住宿、绿地和垂直公园融为一体。当地手工艺人制作了 100,000 多块瓷砖,给人们带来触觉和视觉体验,而壮观的 “西安树 ”则沿着古丝绸之路的生物群落,在 57 米高的层叠花园中拔地而起。

  4. 设计师表示,“三间斋” 的设计融合了时间、空间和人,重点关注 “中间” 或间隙空间。在上海园林的环境中,它是一个宁静的场所,可供人们品茶、静思以及进行社交聚会。
  5. 金属编织薄壳景亭:数字编织·结构实现·沉静空间·无废永续

    混凝土薄壳活动空间:结构一体·融入地形·趣味参与

    混凝土3D打印巨石公园:混凝土3D打印·童趣装置·环境融合

    蒸汽时代·世界巨树:沉浸场景·绿色共存·虚实无界

  6. 过云山居赣州龙南宿集运用当代的空间形式和材料色彩 —— 采用赣州当地颜料的红色 —— 来重构客家围屋的生活记忆。设计师表示:“通过对空间进行几何处理、拼贴和叠加,我们营造出一种将当地记忆与当代品质相连接的居住体验。”
  7. 演讲将聚焦声音与声学在空间设计中的重要性。Unknown Works 对声音感知如何影响我们对建筑环境的体验深感兴趣,尤其是在打造用于自省与宁静的空间时。本次演讲将通过“The Armadillo”的研发与建造过程来探讨工作室的研究成果。The Armadillo 是一座突破性的实验性 CLT(交叉层压木材)展馆,旨在为个人与集体的声音体验提供全新的可能。

    此外,演讲还将讨论可持续性在建筑中的重要性,并展示该结构如何在设计中融入适应性和再利用的理念。

  8. 四位发言人将讨论如何在建筑和社会空间创造中 “提升 ”的无形品质,以及实现这一品质的不同方法。

2025 演讲嘉宾


 

查看更多演讲嘉宾